存档

文章标签 ‘geeky’

[视频]第六感——可穿戴式手势控制人机界面

2009年3月14日 3 条评论

WUW / sixthsense – a wearable gestural interface

啥都不说了,这个真是酷毙了。

 

标签: , ,

智能手机引出的一点乱七八糟的看法

2009年2月26日 2 条评论

最近同事当中的智能手机越来越多,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阵营:
Windows Mobile、iPhone和Nokia S60,偶尔有几个嵌入式Linux但是还没成气候,Google的Andriod还没发现。
当然张得很像智能机的山寨机也有,不过它们不算。

智能手机有个共同点,就是屏幕大而且大部分都是触摸屏。
大家都很追求大的屏幕和高分辨率,毕竟大屏幕+高分辨率看起来就是爽,iPhone就是个例子。
但是屏幕做的太大,手机也会跟着做的很大,就不能很容易的放在口袋里了。
于是有了Nokia的可折叠的屏幕。
不过我觉得,屏幕能折两折,四折?最后拿出来一堆片片,想看短信要先拼图。
其实干嘛非要把屏幕做在手机上?把屏幕从手机上分离,用其他的方式做显示,然后手机本身的计算部分就可以做的很小。
问题就是把屏幕从手机上拿下来之后怎么显示的问题。
一个方法是使用某种手段直接把映像投射到眼睛里,让人感觉前面仿佛有一个屏幕。当然可能的话直接和视神经交互也可以。
前面那种东西目前有个叫iWear的公司有做,叫做Video Glasses。不过这个东西戴上就看不到前面的东西了,不能一边走路一边用。
直接和视神经交互的东西不知道有没有,有的话应该也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里面。
最好的方法是有一种眼镜,可以将计算机图像叠加到真实图像上面,这样可以弄很多东西出来,比如看到一个人的脸就会显示他的名字,而且不用拿一半的生命来换。

然后就这这样的话怎么输入。
反正看东西不用掏手机了,自然不能把输入做在手机上了,没事谁掏手机啊。
替代的可以用语音,或者手势。
比如我在面前画个M就打开地图,当然你也可以设置成拨麦当劳的外卖电话。
或者在手上画个圈就出现一个表。这样带三个表只要画三个圈就行了。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调出键盘,通过眼镜让你面前仿佛有一个键盘一样。
然后通过某种空间跟踪的东西跟踪十根手指的空间位置,模拟按键。
最好还有模拟的力反馈和触觉,比如手放在F和J上面可以摸到一个突出的小东西之类的。
应该可以直接和手上的皮肤神经末梢交互吧……

最后就是电源。总不能到处都是电池吧。
太阳能吧,身上贴一层防晒膜,其实是太阳能电池板。你要是看见一帮人穿着比基尼摆成大字形晒太阳,没准人家正在为手机充电。
或者直接烧ATP怎么样?这个ATP叫三磷酸腺苷,不是职业网球联合会。理论上取之不尽直到你挂掉,而且顺便可以加快新陈代谢。

嗯。我在胡言乱语……

标签: ,

当核电站都可以量产的时候

2008年11月11日 2 条评论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69450.htm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科学家说,能为2万户家庭提供用电的微型核电站5年内有望上市。

这个来自CNBeta的新闻,可信度先不说,会不会带来恐怖袭击也不说,2500万美元每台的定价是不是靠谱也不说,只是说这个点子就让人觉得有趣。

想想以前,大家自己要顾及自己的能源,需要自己砍柴烧饭,自己买油点灯照明;后来有了电网和电站,于是能源的生产、传输和使用就分开了,大家在使用电力完成照明和烧饭的任务之外也出现了逐渐多样化的能源使用者,出现了大量的电器可以满足大家的需要。但是这样的模式也有自己的问题。一个就是巨大的传输损耗,另一个就是电站的设计和运营仍然没有分开,所以电站的运营成本仍然需要将设计成本计算在内,而且一个设计很难复用在其他电站用来降低成本。

现在有了这种可以量产的核电站,也就解决了这样一个电站的设计和运营的问题。如果电站的设计成本可以因为复用而降低,那么部署更多的电站,实现更分布的电网也就成为可能。而购买了电站的人或者组织只要负责运营电站,所以他们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优化运营上面。关键是要有一个电站的标准,所有符合标准的电站都可以加入电网。于是电力这个系统也就将原来的电站细分成了电站设计公司和电站运营公司。说不定可以极大降低电力的成本,这样没准更多有趣的,但是需要大量电力的应用就可以得到商用,比如说,粒子级别的物体分解和重组?Thinking

和电力系统向对应的一个行业就是计算机行业。人们常用的隐喻就是,早年大家需要提供自己的在线应用,需要自己买机器,自己拉网线接入互联网,自己维护机器,这相当于大家自己砍柴烧火做饭的年代;后来有了主机托管,于是一部分维护成本就转移到托管商那里,并得到一定的优化从而降低成本,这相当于管道煤气烧火做饭,虽然能源的生产和分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分工,但是能源的提供方式不够通用,所以管道煤气也只能用来做做饭、顶多能用来烧洗澡水,托管也一样,这种主机通常用来托管网站,很少见到有人拿它作其他应用,比如做一些科学计算等等;再后来有了Amazon的云服务,还有Google的GAE,直接将存储和计算能力出售,而不在乎这种计算能力来自哪里,这相当于大家开始逐渐用电力通过电热炉来做饭烧水的年代,因为计算能力和存储相对更抽象,也就有人开始拿它做别的,比如做科学计算。

那接下来,如果像我想象的电力系统的未来一样,将云平台的设计和运营分开,有专门的云平台软件提供商,专门做云计算软件,运营交给其他的公司去做,如果到时候提供GAE服务的提供商和现在的托管商一样多,竞争起来,价钱说不定就会大大降低了。做软件让别人运营,这个听起来很像是某$公司的做法。


以上纯属扯淡,如有不满,敬请提出。

标签: ,

HONDA的机器人ASIMO

2008年7月30日 4 条评论

今天偶尔在电视上看到的,HONDA(本田)的工程师带着他们的类人形机器人ASIMO到四川灾区给孩子们表演。电视上只有很短的一些片断,但是仍然展示了ASIMO的一些很强大的特性,比如奔跑。

随即Google了一下这款机器人的资料,发现这个机器人还真是不简单:
根据wikipedia上面的介绍,这款机器人高130公分,重54公斤,Airborne time(这是什么,反应时间?)0.03秒,具有34个自由度(可以理解成34个关节么……)。可以识别移动的物体、姿势、手势、环境、10张运动中的人脸、以及不同的声音。

几段Youtube上面的视频:
CES 2007上面的dem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faAiujrX_Y

 

以及在HONDA实验室里面的dem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3C5sc8b3xM

 

相当的强大。

这款机器人不仅具有类人的外观、自主行走、上楼梯的能力,而且可以以时速6公里奔跑,以时速5公里转弯。从demo里面看,还可以感受到人对其手臂的作用力而跟人一起转弯。不仅如此,看demo上面推一个推车的部分,启动时多加的一点力道,以及转弯时两只手不同的力道都相当的好。

另外就是精度。看机器人体操表演的一段,明显能够看出其手臂在快速的运动之后仍然可以快速的停在正确的位置上。这个看起来很cool,而且我相信也是有相当难度的。

看它推推车的那一段,真想弄个回来帮我去超市买东西……

不过据说,制造一个需要106,710,325日元,折合人民币6829460.8元。

HONDA的网站上面还有更多的视频。

最后用HONDA的ASIMO墙纸上面的一句话来描述:The power of Dreams。翻译过来就是:梦想的力量。

标签: , ,

垃圾邮件,30岁生日快乐

2008年4月27日 2 条评论

自从1978年5月2日开始,已经三十年了。

我们还在反垃圾邮件。

标签: , ,

终于亲眼看到了传说中的e-ink屏ebookreader, life, geeky

2008年4月10日 1 条评论

前两天刚评测完,当时说的再怎么怎么样,关键还是要有机会看到一次真正的E-Ink屏。本来计划这个周末去百战南京那边看看的,没想到今天就看到了。某同事从eBay买了一个Sony PRS 505。拆封之后引来一群人围观。我也有幸一睹E-ink屏幕的真面目。说说我的感觉:

首先第一感觉是Sony的工业设计确实很好,单纯说做工的话,翰林V3简直像山寨机。:) 有点夸张了,不过那个颜色和做工,确实很有感觉。

第二感觉是PRS 505比我想象的要小。我对于比较两个东西的物理尺寸一直不怎么擅长,而且我看到的评测的照片大部分都是一个人把它拿在手里,也许我的手比别人大一些,所以我把这个东西的估计也比较大了。说实话,6寸的屏确实比较小,但是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字体确实比较清楚。

其次的感觉是E-Ink屏幕的显示效果确实非常酷。它自带的一些PDF文件和LRF文件的显示效果都非常好,字体非常清晰(当然前提是英文了)。不过8级灰度的屏幕显示图片确实有点不太好。明天带一些之前评测的时候做的一些LRF文件过来试一下看看,其中包括原生的PDF,经过Yet Another PDF to LRF Converter转换成LRF的PDF,经过libprs500转换的PDF,以及经过comiclrf转换出来的漫画。

真正实际用了一下发现,PRS 505的翻页真的很慢,而且右手的翻页键按起来不太爽。从按下按钮到反应有三秒的延迟,搞得我已开始以为按钮我没有按下去,连按两下之后发现页面啪啪啪跳了好多页。不过这个东西应不是什么大问题,习惯了也就好了,大不了看到一页的2/3的时候直接按翻页,看完这页也反应过来了。

周末还是去百战看看,比较一下翰林V3,iLiad和这个Sony。

标签: , ,

几款专用电子书籍阅读器的比较

2008年4月4日 4 条评论

最近在评估几款电子书籍阅读器,考虑为自己添置一个,但是目前还处在观望状态,毕竟价钱不菲。

之所以开始对电子书籍阅读器感兴趣是发现自己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坐在计算机前面看书总会被各种各上的事情打断,例如不期而至的邮件和即时消息,而脱离计算机的时候能看的书太少。所以考虑一个设备,可以专门用来读书,而且真的像一本纸质的书一样便于携带,而且随时随地可以阅读。另一方面这个东西功能不能太强大——内置WIFI,浏览器或者内置电子邮件处理的话,很可能会演变成另一台笔记本电脑;而如果直接用PDA或者智能手机或者PSP之类的非专用设备的话,一方面那种屏幕读书很累,另一方面设备上面另外的功能可能会成为看书的影响。添置这个设备的目的本身就在于能够获得像普通书籍一样的使用方式,所以专用的书籍阅读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次评估的基本需求是:
1. 便携性:设备至少不能比一本书大,否则太难携带。电池必须足够强劲。
2. 屏幕阅读感觉:不能太伤眼睛(基本上就是E-Ink了,背光的LCD就是太伤眼睛)。
3. 文档格式支持:至少应该可以支持PDF,CHM,DOC。如果能够支持CBZ/CBR格式就更好了。
4. 二次开发的可能性:这样至少可以给我一个对它进行自定义的可能。
5. 售后服务:这种专用设备最怕的就是硬件损坏,因此有一个好的售后服务还是非常重要的。
6. 价格:如果买设备的钱超过了可能的潜在的买书的钱,那么就算了。

在网上搜索了很多的资料加以评估之后,目标基本上锁定在下面的三款:
1. Sony PRS-505
2. 津科翰林V3
3. iRex iLiad

现在非常火爆的Amazon Kindle不在考虑之列,原因有三:通用格式支持不好(主要是PDF);不方便购买和售后服务(在中国大陆没有销售);无线功能在中国不可用(这个是最大的问题,看看Kindle的介绍,只能用美国的3G网络,中国的3G标准不一样啊……没有了无线网络,这个阅读器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下面分别比较一下锁定的三款阅读器的优势和劣势。

Sony PRS-505:
6寸e-ink屏,显示效果不错,便携性也毋庸置疑。7500页翻页的电池能力(e-ink屏只有翻页的时候才耗电,而且没有背光,因此这种设备的电池续航能力都不是用时间,而是用翻页次数衡量的)。
$299,据说一般会有折扣,让美国的朋友帮我买或者从淘宝上面买,大概2000块左右。
专有数据格式(LRF格式),原生支持TXT和图片,有PDF支持,但是几乎不可用。
没有找到SDK,但是网上有围绕开源的反向工程库libprs500的健康发展的社区,转换工具和库也很多,可以将各种书籍格式转成LRF格式,而且有模拟器可以预览转换后的效果。下过来用了一下,CBZ/CBR、DOC转换效果不错,PDF尚可接受。唯独比较不爽的是处理效率,当PDF文件过大的时候,这些工具都是内存杀手(400页大概消耗400M内存的样子),而且运行速度很慢(大概2秒钟一页纸的转换速度)。
主要问题是需要刷机才可以支持中文,且在国内没有正式销售,因此没有国内售后。

津科翰林V3(评测):
国产产品,因此中文支持、国际化和售后服务都没得说。
6寸e-ink屏,7500页+翻页,电池为诺基亚薄电池,可自行更换(包装盒里面还有赠送螺丝刀一个,用于开启电池盒Orz)。
淘宝上面报价2600左右,比Sony的稍贵。
文件支持格式很全,除了CBR/CBZ不支持其他都支持,而且PDF可三级缩放。虽然不支持CBR/CBZ但是支持统一目录下的一坨图片的格式,因此可以把CBR解开看。原生支持WOLF格式,是一种基于图像的格式,有一些第三方工具,但是不太好用。
看起来似乎有SDK,但是需要注册才可下载,因此还没有看。
颜色看到的都是黑色的,不知道有没有银色的。

iRex iLiad(评测)
这个本来不在我的评估之列的,但是看过之后觉得这个东西真tm酷。
不过价钱也是真tm酷,¥5600,基本打消了我买的念头。但是既然评估过了,还是拿出来谈谈。
8寸e-ink屏,大啊,大就表明字大啊,字大自然看着爽。
支持手写。
支持802.11b/g,以太网和CDMA
原生中文界面支持(但是据说中文文件名和文件内容支持不好)。
有SDK(需要在Linux上面运行),而且看了一下,SDK有不错的架构。
大陆有售后服务中心。
最大的缺点是电池续航能力差,大约只能支持5小时(不开启无线)。
另一个缺点是文件类型支持少(但是有SDK了,而且有个不错的架构,估计会多起来的)。

最后考虑一下,暂时还是不要买了——价钱太贵。如果将来要买的话,首选翰林V3(而且这个在淘宝旧货上面淘到的可能性还很大),其次是Sony PRS-505。iLiad的话,虽然我很喜欢这个,但是目前来说,还是算了,如果有人愿意送我一个,我没意见。

最后写一句,关于为什么不考虑EeePC或者其他的设备:因为他们不是e-ink。

标签: , ,

我的博客2007报告

2008年2月2日 没有评论

我的博客2007报告

   
2007我很忙“2007我很忙!” 你呢?点这里测测看!

有点意思。

— Update —
因为Live Space会把一些标签过滤掉,所以不一定能够show出来上面的flash,所以直接贴图了。





标签: , ,

It’s not a bug, it’s a feature

2008年1月13日 没有评论

这不是Bug,这是Feature。
看SQLite,WMF,和Firefox有感。

It is not a bug, it is a feature From Explodingdog

标签: , ,

When Web 2.0 Meets Computer 1.0

2007年10月5日 没有评论

Long Live the Command Line: access Google Calander

The latest example of new-meets-old: the gcalcli command-line interface to Google’s online calendar application. It’s an open-source utility that lets people read and update Google calendars–either their own or shared ones.

原以为是Google Calander的Web UI直接支持的command line接口,还想看看Google对于Command Line UI的支持方式——毕竟这个公司对于Web的理解应当成为一个值得借鉴的素材;仔细一看其实不是,这是Google Code上面的一个项目,用Google GData API访问Google Calander的后台并提供一个命令行接口。

有点意思,但是这种做法反而失去了Web 2.0的优势——随时随地的访问。

不过,让我们回头考虑一下,为什么这种Command Line接口的Google Calender前端会有市场——因为人们的操作习惯使然。而目前的Web软件开发还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操作习惯——虽然大多数人看到鼠标变成手形就会试图电击,但是更细致的习惯,像Unix一样认为一切皆可通过shell和管道通过文本连接的哲学,还没有形成。目前的Web开发,虽然大家让程序运行在相同的浏览器平台上面——通过HTML/XML/JavaScript/Flash来提供UI和使用HTTP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命令的调用,但是这些UI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用户体验,所以人们才想出来开发一个大家习惯的用户界面,来访问Web应用程序。

也许我们除了浏览器,我们还需要一个shell,来整合这一切。这个shell是什么呢?基于feed的Google Personal Page也许是一个趋势:在Unix当中,一切皆是文本;那么在Web上面,一切皆是feed。

那么如何让feed能够更好的互操作呢?如何让用户可以方便的整合不同的应用,让他们通过feed进行通信?

这应该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