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文章标签 ‘thinking’

Sergey Brin 的童年

2010年3月14日 1 条评论

最近因为Google的退出事件,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对这个行为进行深挖,越来越多的消息开始指向Google的创始人之一的Sergey Brin。Sergey Brin被称为Google的良心,而Google的“不作恶”当中的“作恶”的定义也就是“Brin说是恶的,那就是恶的”。这个激起了我了解Sergey Brin的经历的好奇心。正好wikipedia上面记录了Sergey Brin的童年介绍,看后很受触动。

Sergey Brin在6岁以前在苏联度过,他的父亲在他6岁那年决定离开苏联移居美国。我可以理解他的父亲对于苏联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的失望,也许还有恐惧,否则他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1979年,正是那一个社会主义实体第60年的时候,正是一个一直怀揣梦想的人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社会之后的一年之后,一切都和现在的我如此相似。如果我做了和米歇尔一样的事情的话,将来,我的孩子,会对着我的眼睛说出和Sergey一样的话么。

— 翻译开始 —

1979年, 当布林6岁的时候,他的家庭感到不得不移居美国。在和《The Google Story》作者Mark Malseed的一次采访当中,谢尔盖的父亲解释他如何“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被扼杀了他成为天文学家的梦想。根据官方说法,反犹太主义在苏联是不存在的,但事实上,共产党禁止犹太人进入大学任教,尤其被禁止进入物理系……”。米歇尔.布林(谢尔盖的父亲)因此不得不将其专业换成了数学,在那里他几乎门门得到A。但是,“几乎没有人认为我可以进入研究生院,因为我是犹太人”。布林全家住在莫斯科中心的一个30平方米的3室的公寓里,而且和他的祖母同住。谢尔盖告诉Malseed:“我很久之前就知道父亲不能去追逐他的职业梦想”,但是谢尔盖只记得到达美国之后的事情的详细情况了。他记起,1977年,当他父亲从波兰华沙的一次数学会议上回来的时候,他宣布是时候考虑全家移民了。“我们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他告诉妻子和母亲。在那次会议上,他能够“自由地和来自美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同行们交流,发现他西方世界当中的同类们并‘不是怪物’”,他还说,“我是家里唯一感到离开是如此重要的事情的人”。

谢尔盖的母亲不想离开他们在莫斯科的家,她在哪里度过了一生。Malseed写道:“对于伊吉尼亚来说,决定权完全落在了谢尔盖的头上。而她的丈夫承认他考虑他自己的未来的同时也在考虑谢尔盖的未来,而且,80%都是在考虑谢尔盖”。他们1978年9月申请了离境签证,随后他的父亲被“立即辞退”,因为相关的原因,他们的母亲也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在剩下的8个月里,没有固定收入,他们不得不在等待的时间里去做一些临时工作,而且不知道他们的申请是否能够获得批准。在这段时间里,谢尔盖的父母轮流照顾他,他的父亲学会了计算机编程。1979年5月,他们拿到了离境签证,被允许离开这个国家。

在这个2000年10月的采访当中,谢尔盖说到:“我知道我的父母那段时间艰难,我感谢他们把我带到了美国”。10年前,1990年的夏天,谢尔盖17岁生日前的几周,他的父亲带着一群有数学天赋的高中生,包括谢尔盖,到苏联参加一个为期两周的交换学生项目。 根据谢尔盖的回忆,这次旅行“唤醒了他童年对于威权的恐惧”,他还记得,他第一次对被苏维埃压迫感到冲动,并且向警车扔石头。Malseed补充道:活动的第二天,当他们游览到莫斯科郊外的一个疗养院的时候,谢尔盖走到他父亲的旁边,望着他的眼睛说:“谢谢你把我们都带出了苏联”。

智能手机引出的一点乱七八糟的看法

2009年2月26日 2 条评论

最近同事当中的智能手机越来越多,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阵营:
Windows Mobile、iPhone和Nokia S60,偶尔有几个嵌入式Linux但是还没成气候,Google的Andriod还没发现。
当然张得很像智能机的山寨机也有,不过它们不算。

智能手机有个共同点,就是屏幕大而且大部分都是触摸屏。
大家都很追求大的屏幕和高分辨率,毕竟大屏幕+高分辨率看起来就是爽,iPhone就是个例子。
但是屏幕做的太大,手机也会跟着做的很大,就不能很容易的放在口袋里了。
于是有了Nokia的可折叠的屏幕。
不过我觉得,屏幕能折两折,四折?最后拿出来一堆片片,想看短信要先拼图。
其实干嘛非要把屏幕做在手机上?把屏幕从手机上分离,用其他的方式做显示,然后手机本身的计算部分就可以做的很小。
问题就是把屏幕从手机上拿下来之后怎么显示的问题。
一个方法是使用某种手段直接把映像投射到眼睛里,让人感觉前面仿佛有一个屏幕。当然可能的话直接和视神经交互也可以。
前面那种东西目前有个叫iWear的公司有做,叫做Video Glasses。不过这个东西戴上就看不到前面的东西了,不能一边走路一边用。
直接和视神经交互的东西不知道有没有,有的话应该也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里面。
最好的方法是有一种眼镜,可以将计算机图像叠加到真实图像上面,这样可以弄很多东西出来,比如看到一个人的脸就会显示他的名字,而且不用拿一半的生命来换。

然后就这这样的话怎么输入。
反正看东西不用掏手机了,自然不能把输入做在手机上了,没事谁掏手机啊。
替代的可以用语音,或者手势。
比如我在面前画个M就打开地图,当然你也可以设置成拨麦当劳的外卖电话。
或者在手上画个圈就出现一个表。这样带三个表只要画三个圈就行了。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调出键盘,通过眼镜让你面前仿佛有一个键盘一样。
然后通过某种空间跟踪的东西跟踪十根手指的空间位置,模拟按键。
最好还有模拟的力反馈和触觉,比如手放在F和J上面可以摸到一个突出的小东西之类的。
应该可以直接和手上的皮肤神经末梢交互吧……

最后就是电源。总不能到处都是电池吧。
太阳能吧,身上贴一层防晒膜,其实是太阳能电池板。你要是看见一帮人穿着比基尼摆成大字形晒太阳,没准人家正在为手机充电。
或者直接烧ATP怎么样?这个ATP叫三磷酸腺苷,不是职业网球联合会。理论上取之不尽直到你挂掉,而且顺便可以加快新陈代谢。

嗯。我在胡言乱语……

标签: ,

最近看到的两个东西

2008年7月13日 1 条评论

福珑盒子2F(使用龙芯2F处理器)出货,去年开始预定的时候登记了一下,于是上个星期龙梦公司的人问我现在要不要确认预定。我是很想搞一个过来玩玩的,但是,买回来还不见得有空折腾,而且暂时龙梦盒子断货,暂时就放一放了。

另一个话题是有人折腾出来的Android在Nokia N810上面的成功安装,只是Nokia N810也有些小贵。

所以……

就是这样。

标签: ,

圣火过后,请不要让五环被遗弃

2008年5月10日 1 条评论

5月24日,周六,圣火将到达南京。

这之前,说说同样是周末传递火炬的广州。

我不想上纲上线,本来奥运就是个大party,圣火传递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个乐子。但是当圣火离开你的城市的时候,请不要让五环和国旗被遗弃,也请不要给你的城市留下创伤。

[图片来自天涯]

如果可以,请带好你的随身物品,不要给你的城市留下创伤。如果可以,请和这位小姑娘一起,捡起被遗弃的旗帜,让他们享受本应享受的荣耀。

标签: ,

说说维基和圣火

2008年4月22日 3 条评论

我历来喜欢炒冷饭。维基百科在中国的部分解封和圣火都不是什么新事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跳出来fq的人逐渐少下来,冷静派逐渐增多,国内的冷静人士也好,国外的华人华侨留学生也好,也在慢慢倡导大家冷静下来,重要的是多交流。加上今天在CB上面读到《中国青年报》对wikipedia解封的评论,正好想把这两件事情扯到一起谈谈。

在我看来,这次巴黎圣火事件给了实行互联网鸵鸟政策的有关部门一记耳光。

首先我来问一个问题:wikipedia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东西?

我给出的答案是:一个展示事实的载体。因为wikipedia越来越向是一个草根媒体,一件事情发生之后,马上会有人将其记录到wikipedia上面,然后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修正,再看到,再修正。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来自世界各地,持有不同世界观、不同信仰、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都会参与进来,中间随时可能爆发论战。论战的结果,就是大家相互给出观点和证据,经过相互交流和妥协,形成一个中立的观点保留在wikipedia上面。这样一个中立的介绍能够带给人们的,是对于事实更加真实的认知,而不是偏见。

如果这个系统中缺少了中国人的声音,那么这个条目能够算是客观、中立、公正的么?

当然不算。但是世界并不知道,世界只知道wikipedia能够提供客观中立公正的事实,于是大家相信了wikipedia,于是越来越多对中国的偏见产生了。

我们不能影响CNN,不能影响BBC,人家有自己的国家政府撑腰,我们不可能不让他们讲对中国不利的言论。但是我们本来可以影响wikipedia这个草根媒体的,本来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不受任何人控制的媒体向世界发表观点的,本来我们可以有机会让世界消除对我们的误解的,但是这却被我们自己放弃了。中国的声音不是被世界忽略了,是我们自己放弃了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的机会。

我们有世界上最多的说中文的人,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学习国家,我们具有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最好的基础条件,但是为什么世界没有听到?不是世界不让我们讲话,是我们自己不让自己讲话!毫无疑问,这次圣火传递给了我们闷头一棒。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西方英语世界对我们的误解是如此之深,甚至如此容易被反动派利用。现在我们正在努力补救,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早点发现,没有早点动手呢。

我知道有人会扯出稳定压倒一切的大旗来反对让民众看到wikipedia,担心wikipedia上面的”反动言论“会导致中国动乱。但是想想,是哪些人在看wikipedia,哪些人不看wikipedia,事情就很清楚了。就算用各种各样的手段”禁掉“wikipedia,中国十亿非网民仍然不会去看wikipedia,经常使用互联网的老鸟们照样穿墙上wikipedia,增加的只是他们的麻烦而以。反过来,如果不禁止,十亿非网民仍然不关心wikipedia上面的信息,老鸟们照样该上还是上。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介于两者中间的那两亿网民,他们有机会参与到wikipedia的体系当中,这两亿人应该能够给世界发出一些中国的声音了。

唯一的问题是,这两亿网民,在面对众多与自己世界观和既有知识矛盾的信息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够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现在最大的问题。但是我选择相信周围的人们:我周围的人们,在这次圣火事件当中,几乎所有人都在冷静的看待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反映出对祖国的支持。大家可以在这种时候捍卫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信仰,我没有理由担心他们在wikipedia上面看到对中国不利的言论的时候会袖手旁观。

但是,中国,你相信自己的人民么?

Herb Sutter Gave up Live Space due to Comment Spams

2008年4月7日 1 条评论

http://herbsutter.spaces.live.com/Blog/cns!2D4327CC297151BB!917.entry

Herb Sutter, the C++ guru, finally left Live Space due to the comment spam out of control.

I like Live Spaces, and I really
hate moving a blog, but unfortunately the comment spam is out of
control and I just can’t keep up with the tools available to manage it
here — other than accepting a blog with no comments at all, which I’m
unwilling to do. Your comments are too valuable to give up.

I have researched on the blog comment spams for a long time, since my blog was spammed at the first time (in Chinese). Also I created a semi-automatic solution (in Chinese) to delete the spams. I believe not only me is suffering the blog comment spams, so I was thinking to make the solution totally automatic, and create a tool to clean blog comment spams for us spammer haters.

However, even I created the tool, that does not means our bloggers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o anti-spam tasks. Anti-spam is the business of the service provider. Live Space SHOULD improve its comment system, or it will become Live Spam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leave.

今天看到的两个安全相关的话题

2008年3月6日 没有评论

Google Android SDK发现安全漏洞


Core Security said Android SDK m3-rc37a and earlier are vulnerable to
several bugs in components that process GIF, PNG and BMP images, and
Android SDK m5-rc14 is vulnerable to a security bug in the component
that process BMP images.


CAPTCHA is dead, long live CAPTCHA

Hotmail, Yahoo, 和GMail的CAPTCHA近期相继被破掉,虽然它们看起来是那么坚不可摧:
Google:

Yahoo:

Hotmail:

— ftofficer的一点看法 —
正如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CAPTCHA对于专业的spam发送者已经越来越没有防御力,它的作用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将退化为仅仅为了防script kids了。对于专业的spam发送者来说,技术手段是无法防住他们的,尤其在中国这种低人力成本的环境下,真的雇佣人来读CAPTCHA并且解读,都并非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 /看法完 —

标签: , ,

还记得Blog Comment Spam么?

2008年2月24日 没有评论

今天发现了akismet这个网站。

通过REST架构提供API,允许blog软件验证每个Comment是不是spam,然后决定是否将其发布到blog上面。WordPress已经实现了对应插件。

We can’t stand spam.

Who can? You have better things to do with your life than deal with
the underbelly of the internet. Automattic Kismet (Akismet for short)
is a collaborative effort to make comment and trackback spam a
non-issue and restore innocence to blogging, so you never have to worry about spam again.

Akismet is free for personal use.

In the spirit of helping the blogosphere as much as possible, we’ve
decided to make Akismet free for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We have free API keys available for your personal blog.

标签: ,

你有几个名字 – 谈谈圈子问题

2007年12月30日 1 条评论
ハウル:  そしたら今度は戦争で王様に呼び出された。ジェンキンスにも、ペンドラゴンにも。
ソフィー: ハウルって一体いくつ名前があるの?
ハウル: 自由に生きるのに要るだけ。
——ハウルの動く城, 脚本 (映画 50:40 – 50:55)

霍尔: 这次又被国王征召入伍,詹金斯也是,潘多拉肯也是。
苏菲: 霍尔到底有多少名字?
霍尔: 很多,多到足够自由地生活。
— 霍尔的移动城堡, 剧本 (电影 50:40 – 50:55)

OK,从这段摘取的剧本开始今天的这个话题。

前两天和朋友聊的关于在网上有多少个昵称的话题,我说我至少有三个,算上身份证上的名字是四个:一个是公司里面用的英文名字,一个所有与技术相关的文章的签名(我称之为Code Name,也就是ftofficer),还有一个用在别的地方,比如动漫圈里面的名字(熟悉我的朋友们可以猜一下是什么,请发送到我的邮箱,猜中有奖——大概一顿饭或者什么吧,QQP请自觉退出,这个名字你看到过);然后朋友表示认同,也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他在业余无线电运动当中用的呼号,以及他的一些朋友在火车论坛上面的昵称。

接下来的讨论就是: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名字。我们可没有霍尔那种说出“自由地生活”的魄力,我们希望的,其实就是能够更快的融入到一个圈子而已。

圈子这个词应该由来已久,我所理解的圈子应该是一个社交网络,在这个网络当中的人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地域,比如爱好或者特长,甚至人格,于是大家自然的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圈子。每个圈子当中都有它的规则,有圈子内的行话甚至黑话,大家也有类似的关注点和非关注点。当你刚刚进入一个圈子的时候,能够融入这个圈子的最好办法就是用一个这个圈子当中的人很容易记住的名字,以及学习和大家一起讲这个圈子的黑话。而如果你不在这个圈子当中,对于众多你记不住的名字,听不懂得黑话,就尽管无视好了;而看不惯自己不从属的圈子,或者试图用自己从属圈子的东西和其他自己不从属的圈子来比较或者争论,则是众多争端的由来了。

虽然在圈子当中黑话让你和这个圈子凝聚力更强,好的名字也能让你更快融入其中,但是一旦离开了这个圈子,名字和黑话就往往都变得一文不值。毕竟,让一个球迷认出Bjarne Stroustrup(C++之父)这个名字和让一个C++爱好者认出Bastian Schweinsteiger(德国球星)这个名字一样困难;而跟一个动漫宅男讨论V夹和碟刹那个更优秀和跟一个自行车爱好者讨论猫耳和双马尾那种更萌估计也是相同的性质(好吧,我不知道怎么给这两个加注释,同时从属于这两个圈子的朋友请会心一笑)。

因为一个人通常不会只从属于一个圈子,所以如何在多个圈子之间切换也就成了一个问题,尤其是当两个圈子之间在世界观或者人格这种基础的事物上面有着巨大分歧的时候。当一个人在一个圈子当中待久了,往往会对这个圈子当中的规则和世界观形成习惯,进而将它们带进别的圈子,正如同某资深宅男在他的blog上面所引用的一段话:

“另一方面,我玩魔兽世界
的那些朋友,都将这个游戏当成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的日志,他们在bbs上的发言,他们在qq上的聊天内容,尤其是自言自语的情景下,都会不时地夹杂
这个游戏的一些信息,例如希望快升级,例如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感到愤怒,例如共同参与游戏的人员出现变动而感伤,不一而足。其实上面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特
征——他们本应体现在游戏里的情感,被不自觉地,带回了现实中,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影响。
”

虽然这种观点和人格在圈子之间的转移处理好了能够成为一种构造更大圈子的可能性,进而达到一种共赢得结果。但是更多的时候,对于差异过大甚至根本对立的两个圈子,如果试图融合,把太多一个圈子的东西带入另一个当中,只会让自己在两个圈子当中都变得孤立,而自己也会由于两个圈子当中的冲突而不得不忍受众多来自内心深处的痛苦。

这个时候,选择融合两个圈子的人格,以期可以存活于两个圈子当中,还是选择用双重的人格,同时在两个平行的圈子当中生活?或者,放弃其中一个圈子,选择在其中一个圈子生活?不管哪一个,当这种痛苦开始缓解,也就是成长的时候了。

那么,我有四个名字,你有几个?

标签:

如果SMTP支持发送邮件的断点续传……

2007年12月8日 5 条评论

上周末同学来南京考试,顺便就在南京玩了两天,照了一些照片,今天打算打包传过去。结果如何通过我的64Kb(b哦,不是B)上传带宽的ADSL传这么个70M的东西还真让我头疼了一阵子。

先是尝试QQ的传送文件,但是因为她在教育网,我在公网,速度慢的一塌糊涂,估计需要2小时+才可以传过去。自然我是没有耐心等的。然后尝试使用邮件,发现GMail支持27MB的邮件大小,换算起来应该是20M不到一点的附件大小(考虑base64编码带来的开销是4/3),所以把照片分卷打包,然后尝试用GMail的在线邮件撰写,插入附件,点击发送,然后浏览器不出所料地超时了。既然Web不行,那么就走SMTP协议吧。偏偏要通过GMail的邮件服务器的话需要让这些字节绕半个地球,还必须要走SSL加密的链路,安全是安全,但是慢啊,而且加密这种东西,完全就是CPU密集的操作,结果就是导致邮件一发送就占用100% CPU。这样也就算了,大不了我放一边让它传去。结果进度条缓慢推进到80%左右(40分钟+之后),弹出对话框“无法连接服务器,服务器超时”。当时晕掉。

怎么办呢?找一个近一点的SMTP服务器吧。VPN到公司?说不定还不如GMail。这时候想起来当时在学校的时候还有校友信箱。南京和合肥也不算远,而且校友信箱的SMTP也是电信出口,禁用掉SSL应该会快一点。

但是这个服务器只支持10000000字节的邮件大小,换算一下就是7M不到的附件,最后只能打成6M的分卷包,发了11封邮件。估计同学也会郁闷死。

折腾半天还终于算是把它们发出去了。等下回头看看有没有退信通知。:)

回头想想,如果SMTP有断点续传多好。至少这样我前面的40分钟+的时间就不至于浪费了。按理说这种东西应该有人想到过了,搜索了一下果然有一个SMTP扩展是做这个事情的:

RFC 1845 SMTP Service Extension for Checkpoint/Restart

不过看了看状态,还是Experimental(实验)。说是实验性质的,那就是没几个MTA实现了的。事实上也是,搜索了一下,似乎不是“没几个”,而是看起来根本没有。

记忆当中还有一个RFC是关于邮件切分的,一时找不到了。回头再找找。

但是关键还是:有多少人实现了呢?至少我看到GMail的邮件服务器没有实现之。

sigh…为什么SMTP就没有断点续传。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