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杂感’ 分类的存档

Sergey Brin 的童年

2010年3月14日 1 条评论

最近因为Google的退出事件,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对这个行为进行深挖,越来越多的消息开始指向Google的创始人之一的Sergey Brin。Sergey Brin被称为Google的良心,而Google的“不作恶”当中的“作恶”的定义也就是“Brin说是恶的,那就是恶的”。这个激起了我了解Sergey Brin的经历的好奇心。正好wikipedia上面记录了Sergey Brin的童年介绍,看后很受触动。

Sergey Brin在6岁以前在苏联度过,他的父亲在他6岁那年决定离开苏联移居美国。我可以理解他的父亲对于苏联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的失望,也许还有恐惧,否则他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1979年,正是那一个社会主义实体第60年的时候,正是一个一直怀揣梦想的人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社会之后的一年之后,一切都和现在的我如此相似。如果我做了和米歇尔一样的事情的话,将来,我的孩子,会对着我的眼睛说出和Sergey一样的话么。

— 翻译开始 —

1979年, 当布林6岁的时候,他的家庭感到不得不移居美国。在和《The Google Story》作者Mark Malseed的一次采访当中,谢尔盖的父亲解释他如何“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被扼杀了他成为天文学家的梦想。根据官方说法,反犹太主义在苏联是不存在的,但事实上,共产党禁止犹太人进入大学任教,尤其被禁止进入物理系……”。米歇尔.布林(谢尔盖的父亲)因此不得不将其专业换成了数学,在那里他几乎门门得到A。但是,“几乎没有人认为我可以进入研究生院,因为我是犹太人”。布林全家住在莫斯科中心的一个30平方米的3室的公寓里,而且和他的祖母同住。谢尔盖告诉Malseed:“我很久之前就知道父亲不能去追逐他的职业梦想”,但是谢尔盖只记得到达美国之后的事情的详细情况了。他记起,1977年,当他父亲从波兰华沙的一次数学会议上回来的时候,他宣布是时候考虑全家移民了。“我们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他告诉妻子和母亲。在那次会议上,他能够“自由地和来自美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同行们交流,发现他西方世界当中的同类们并‘不是怪物’”,他还说,“我是家里唯一感到离开是如此重要的事情的人”。

谢尔盖的母亲不想离开他们在莫斯科的家,她在哪里度过了一生。Malseed写道:“对于伊吉尼亚来说,决定权完全落在了谢尔盖的头上。而她的丈夫承认他考虑他自己的未来的同时也在考虑谢尔盖的未来,而且,80%都是在考虑谢尔盖”。他们1978年9月申请了离境签证,随后他的父亲被“立即辞退”,因为相关的原因,他们的母亲也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在剩下的8个月里,没有固定收入,他们不得不在等待的时间里去做一些临时工作,而且不知道他们的申请是否能够获得批准。在这段时间里,谢尔盖的父母轮流照顾他,他的父亲学会了计算机编程。1979年5月,他们拿到了离境签证,被允许离开这个国家。

在这个2000年10月的采访当中,谢尔盖说到:“我知道我的父母那段时间艰难,我感谢他们把我带到了美国”。10年前,1990年的夏天,谢尔盖17岁生日前的几周,他的父亲带着一群有数学天赋的高中生,包括谢尔盖,到苏联参加一个为期两周的交换学生项目。 根据谢尔盖的回忆,这次旅行“唤醒了他童年对于威权的恐惧”,他还记得,他第一次对被苏维埃压迫感到冲动,并且向警车扔石头。Malseed补充道:活动的第二天,当他们游览到莫斯科郊外的一个疗养院的时候,谢尔盖走到他父亲的旁边,望着他的眼睛说:“谢谢你把我们都带出了苏联”。

应该如何控制未成年人接触网络

2010年2月3日 没有评论

炒点冷饭,关于网游分级的话题。这个新闻很久了,从这个新闻出来到今天,相继出现了文化部的国情论、某研究单位的学术政绩、然后是“事实上”已经在试点的报道,分级方案也是18禁不禁和12禁不禁之间徘徊,总之是和涨油价、加印花税一样,都让我等不明真相的群众看得一愣一愣的,然后某一天半夜,突然发现被分级了。

扯远了,其实真正激起我的写作欲望的是南周上面的一句话:

北京网游企业的产品将初步分级为成年人(18岁以上)和未成年人两个级别,玩家需要输入身份证号证明自己年龄符合规定才能进入游戏。

在我看来,这样的限制手段和YouTube上面遇到成人影片需要你去点一下“我已满18岁”才能查看没有本质区别。输入的身份证号是无法证明在计算机前面的这个人就是符合年龄的,比如,一个小孩能不能拿父母的身份证呢?地下组织会不会出现卖给小孩子或者租给小孩子的18禁游戏专用身份证号?看起来一个新的产业即将形成。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其实互联网也好,网游也好,都和现实社会一样的。一方面,现实社会当中,家长会把没有处置事情能力的小孩子置于视线之外么?另一方面,家长会永远让小孩子置于自己管辖之下么?恐怕不会,一方面家长在公共场所会尽可能看好自己的孩子不被不法分子侵害,另一方面家长会逐渐教授孩子如何判断和处置遇到的事情。上网也是一样的,只要小孩子上网的时候,家长在旁边跟着,保证他在互联网上的行动都在家长的视线之内,同时教会他如何甄别互联网上的东西好坏,足矣。这个过程当中,譬如小孩子不听话、偷偷行动、甚至抵触情绪都是正常的,现实当中作为家长是怎么处理的,在上网玩游戏这个问题上类比处理即可。

问题就在于,现实生活当中就有很多不负责任的家长把小孩子置于危险当中,然后反过来抱怨社会没有为小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这个问题上面,妖魔化互联网和网游的家长们其实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最近还出现一个妈妈评审团,实在是很奇怪的存在:怎么没有见到对现实社会的妈妈评审团来对社会上的每个人进行评审?

试图使用身份证来控制小孩子上网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思路,试图用技术解决一切问题。实名制也是。技术在碰到人的时候,永远是搞不过人的。人的问题应该让人来解决,什么时候我们大多数人承认小孩子接触互联网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的时候,承认小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长的基本责任而不是一个软件商的责任,更不是一个国家的责任的时候,一个真正对小孩子健康的互联网才有产生的可能。

有什么样的现实世界,就有什么样的线上世界。

标签: , ,

简单的愿望

2009年12月21日 1 条评论

今天看到的有关北风的一篇小文章,很有同感: http://news.sina.com.cn/c/2009-09-27/163718738245.shtml

姓名:温云超
年龄:38
职业:自由职业 […]

3.你希望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可以自由自在说我想说的话,我家人可以过着没有必要顾虑我的前途的生活。

5.对你而言,什么最重要?
我可以说我想说的话,我可以做法律没有禁止我做的事情。

6.你现在的梦想是?
我可以决定我的未来,通过我的选票或是我的劳动。

7.你对中国的未来有何期待?
我以及我的孩子,可以免于恐惧,生活在我及他爱的土地上,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享受他们应有的快乐。

其实我的愿望很简单,对我,我的家人和孩子,我们的心智,身体和寿命,都只被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所吃的、喝的、以及身处的环境限制。我们能够保护我们我们所爱的,我们所相信的,我们所创造的,以及我们所拥有的。我们能够有一个一致合理的准绳去规范我们的行为,而不是在今天受到鼓励,而在明天被禁止。

但是现在,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越来越收紧的限制,越来越恶化的环境,让这些简单的愿望已经越来越难达到了。

标签:

谈谈“绿坝”

2009年5月9日 1 条评论

今天看到四部委发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安装国家买断的“绿坝-花季护航”软件,防止祖国柔弱的花骨朵们被外面的小风摧毁。

简单看了一下这个软件,应该就是一个网页过滤+应用程序控制的软件,做的无论是界面还是功能都不能算是非常专业。不过能够拿到国家采购的单子,说明还是有点背景的,后台的金惠公司说不定也真的有些核心技术。他们老板,根据搜索出来的信息,是个老太太,曾任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所长,中科院科海集团党委书记、常务副总裁,看起来也是有些本事的。

不过从一个软件从业人员角度来讲,这种软件也不能太当真。软件有它的作用,但是基本上和前些日子炒得很火的DLP差不多,用来吓人和防备一下不小心的访问可以,想要防备有意的访问,难。大多数时候,想搞掉它不是不可能,只是大家懒得搞。加上现在的小孩子接触计算机早,接触得也多,虽然接触来接触去还是有很多小白,但是也不乏有好奇心和钻研精神的,如果再有点文笔,写写教程啥的,你能怎么办?把这小鬼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扼杀了还是怎么样,或者干脆把他跨省追捕了?

我倒是觉得,试图完全通过的方法让小孩子“眼不见为净”本身就是一个很扯的想法。家长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告知小孩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上有好东西,有坏东西,但是要学会分辨其好坏,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然后,用个类似的软件,告诉他们,根据叔叔阿姨们的判断,这些可能不是一些很好的东西,你要小心一点。真正的控制权,还是在小孩子自己的手里。重要的是,让小孩子觉得,家长所作的努力,以及这个软件,是在帮助他们。试图不让小孩子看到这那,不让小孩子玩游戏,不让小孩子上网聊天,但是自己却在下载小电影、天天玩游戏、天天聊天,小孩子们怎么可能听家长的。

所以呢,软件本身,就是个辅助工具,别把它当救世主,当然,也别试图把它做成救世主。

对了,这个可爱的图标来自Google Emotions for GMail。

标签: ,

被Google吓到了

2008年6月13日 2 条评论

本来如果不说“您的帐户”云云,我还不担心。

标签: ,

垃圾邮件,30岁生日快乐

2008年4月27日 2 条评论

自从1978年5月2日开始,已经三十年了。

我们还在反垃圾邮件。

标签: , ,

说说维基和圣火

2008年4月22日 3 条评论

我历来喜欢炒冷饭。维基百科在中国的部分解封和圣火都不是什么新事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跳出来fq的人逐渐少下来,冷静派逐渐增多,国内的冷静人士也好,国外的华人华侨留学生也好,也在慢慢倡导大家冷静下来,重要的是多交流。加上今天在CB上面读到《中国青年报》对wikipedia解封的评论,正好想把这两件事情扯到一起谈谈。

在我看来,这次巴黎圣火事件给了实行互联网鸵鸟政策的有关部门一记耳光。

首先我来问一个问题:wikipedia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东西?

我给出的答案是:一个展示事实的载体。因为wikipedia越来越向是一个草根媒体,一件事情发生之后,马上会有人将其记录到wikipedia上面,然后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修正,再看到,再修正。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来自世界各地,持有不同世界观、不同信仰、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都会参与进来,中间随时可能爆发论战。论战的结果,就是大家相互给出观点和证据,经过相互交流和妥协,形成一个中立的观点保留在wikipedia上面。这样一个中立的介绍能够带给人们的,是对于事实更加真实的认知,而不是偏见。

如果这个系统中缺少了中国人的声音,那么这个条目能够算是客观、中立、公正的么?

当然不算。但是世界并不知道,世界只知道wikipedia能够提供客观中立公正的事实,于是大家相信了wikipedia,于是越来越多对中国的偏见产生了。

我们不能影响CNN,不能影响BBC,人家有自己的国家政府撑腰,我们不可能不让他们讲对中国不利的言论。但是我们本来可以影响wikipedia这个草根媒体的,本来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不受任何人控制的媒体向世界发表观点的,本来我们可以有机会让世界消除对我们的误解的,但是这却被我们自己放弃了。中国的声音不是被世界忽略了,是我们自己放弃了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的机会。

我们有世界上最多的说中文的人,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学习国家,我们具有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最好的基础条件,但是为什么世界没有听到?不是世界不让我们讲话,是我们自己不让自己讲话!毫无疑问,这次圣火传递给了我们闷头一棒。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西方英语世界对我们的误解是如此之深,甚至如此容易被反动派利用。现在我们正在努力补救,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早点发现,没有早点动手呢。

我知道有人会扯出稳定压倒一切的大旗来反对让民众看到wikipedia,担心wikipedia上面的”反动言论“会导致中国动乱。但是想想,是哪些人在看wikipedia,哪些人不看wikipedia,事情就很清楚了。就算用各种各样的手段”禁掉“wikipedia,中国十亿非网民仍然不会去看wikipedia,经常使用互联网的老鸟们照样穿墙上wikipedia,增加的只是他们的麻烦而以。反过来,如果不禁止,十亿非网民仍然不关心wikipedia上面的信息,老鸟们照样该上还是上。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介于两者中间的那两亿网民,他们有机会参与到wikipedia的体系当中,这两亿人应该能够给世界发出一些中国的声音了。

唯一的问题是,这两亿网民,在面对众多与自己世界观和既有知识矛盾的信息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够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现在最大的问题。但是我选择相信周围的人们:我周围的人们,在这次圣火事件当中,几乎所有人都在冷静的看待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反映出对祖国的支持。大家可以在这种时候捍卫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信仰,我没有理由担心他们在wikipedia上面看到对中国不利的言论的时候会袖手旁观。

但是,中国,你相信自己的人民么?

Blog访问量过万

2008年2月7日 1 条评论

刚刚翻看一下Space的统计,页面访问总数:
10026

不错的数字,因为在我们的项目当中,10026是一个重要的Magic Number。


为什么今天我这么想写东西?

标签:

我的博客2007报告

2008年2月2日 没有评论

我的博客2007报告

   
2007我很忙“2007我很忙!” 你呢?点这里测测看!

有点意思。

— Update —
因为Live Space会把一些标签过滤掉,所以不一定能够show出来上面的flash,所以直接贴图了。





标签: , ,

It’s not a bug, it’s a feature

2008年1月13日 没有评论

这不是Bug,这是Feature。
看SQLite,WMF,和Firefox有感。

It is not a bug, it is a feature From Explodingdog

标签: , ,